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横空出世,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时,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也浮出水面:为什么这艘代表中国海军最尖端技术的航母,以及它之前的“辽宁舰”和“山东舰”,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常规动力,而非核动力这枚被视作航母的“皇冠”?
外界的解读,常常停留在技术门槛和天文数字般的造价上。然而,这样的判断,或许忽略了中国对先行者所遭遇困境的清醒认知。这背后,究竟是能力所限的无奈之举,还是深思熟虑后,对一个潜在“巨坑”的巧妙规避?
核动力:光环背后的“无底洞”
想要看清中国航母选择的逻辑,我们不妨先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那里,美国海军正为一艘昔日的传奇,耗费着难以想象的心血和财力。
时间回到1961年,美国首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风光服役。它以八座核反应堆的强大心脏,开启了海军史上的核动力时代,在全球海洋上叱咤风云半个多世纪。
然而,当“企业号”于2012年功成身退后,它的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相反,一个漫长且耗资巨大的“善后”工程,才刚刚拉开帷幕,并持续至今。
据测算,这艘传奇战舰的八座核反应堆,其拆解与核废料处理工作,预计将持续到2034年才能彻底完成。这意味着,从退役那一刻起,整个处理周期将长达22年之久。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笔“善后”的账单,数额惊人。最初估算的10亿美元费用,在实际操作中一路飙升,最终可能突破20亿美元。这巨额开销,仅仅是为了妥善处理一艘退役航母的残骸,而非建造或日常维护。
这笔庞大的支出,还不包括处理核废料可能带来的长期环境风险。核反应堆的拆卸不仅技术复杂,每一步都牵涉到极为严苛的安全规范和环保要求,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放眼全球,法国海军的“戴高乐”号航母,也曾因其核动力系统,提供了另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该舰最初尝试移植核潜艇的反应堆来节省成本,结果却是动力不足、故障频发,甚至一度影响了其战备部署。这无疑再次印证了,舰载核反应堆的定制化、高功率和高安全需求,绝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可以解决。
正是亲眼目睹了先行者深陷的“核泥潭”,中国海军在是否踏入这片“浑水”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谨慎和克制。
常规动力:掐准“脉门”的务实之选
既然核动力航母的“后半生”如此令人头疼,那么中国当前选择常规动力航母的路线,是否是深思熟虑后的“最优解”?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美国《1945》杂志的军事专家伊斯特伍德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海军当前的战略重心,主要聚焦于近海以及第一、第二岛链内的区域。这包括南海、台海等一系列被视为“家门口”的核心海域。
在这样的作战半径内,常规动力航母的续航能力短板,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通过灵活的空中加油机配合以及岸基基地的支持,“福建舰”即便采用常规动力,也足以在第二岛链内形成强大的区域威慑与反介入能力。
“福建舰”排水量超过8万吨,配备了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舰载机出动效率显著提升。再加上中国055型万吨大驱的协同护航,以及日益完善的体系作战能力,它已完全能够满足在这些核心区域的威慑与打击需求。
这种精准匹配战略需求的做法,也体现在成本效益上。“福建舰”的造价约为40亿美元,虽然耗资不菲,但与美国“福特”级核动力航母首舰超过130亿美元的惊人开销相比,中国选择的经济理性不言而喻。
如果常规动力已经能够高效解决核心问题,那么执着于追求昂贵且麻烦的核动力,是否反而会造成战略资源的错配?更何况,现代战争的演变,让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尖锐。
未来海战:大块头不再“通吃”
今天的海上战场,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大舰巨炮”时代。不断涌现的新兴武器,正在悄然重塑海上力量的平衡,甚至改变了航母的生存逻辑。
今年,美国国防部及多个智库报告,反复提及高超音速导弹,比如中国的“东风-21D”和“东风-26”等反舰弹道导弹,以及无人机蜂群、水下潜航器等,正对大型水面舰艇构成前所未有的直接威胁。
这些“非对称”武器的兴起,使得航空母舰这类高价值、高目标的大型平台,在未来高强度冲突中的生存性面临严峻挑战。甚至有人提出了“战列舰陷阱”的概念,意指投入巨资建造的超级航母,可能因其自身的脆弱性,最终在高烈度冲突中变得得不偿失。
在这种新形势下,核动力航母无限续航的优势,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具备绝对的、决定性的价值?当一艘航母可能在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外就遭遇饱和攻击时,它自身能携带多少燃油,能在海上停留多久,似乎不再是唯一的、甚至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中国海军的发展,也并非孤注一掷于航母这一单一方向。其国防预算每年约2.3万亿元人民币,需要平衡各军种发展,包括打造强大的反航母能力、提升潜艇部队、发展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等。因此,中国的决策不仅是算一笔经济账,更是在下一盘关乎未来海战模式的战略大棋。
结语
所以,中国对核动力航母的选择,并非简单的“做不到”,而是在对核动力航母全寿命周期成本、当前战略需求以及未来战争风险进行三重审慎评估后,所做出的主动“不做”的决策。这是一种基于清醒认知的战略选择,而非技术上的无奈之举。
从改装“辽宁舰”,到自主建造“山东舰”,再到技术跨越的“福建舰”,中国海军正以一种“小步快跑、迭代验证”的模式,稳健地迈向深蓝。未来是否会选择核动力,将取决于其海外利益的进一步扩张,以及颠覆性新技术的成熟程度,而非仅仅为了追赶一个正在被重新定义的“旧日标杆”。
广盛网配资-散户炒股怎么加杠杆-武汉股票配资-配资门户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