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段时间,央视《砺剑》栏目里曝光的那段让人看得屏住呼吸的画面吗?
东海深沉的夜空下,划过的不是浪漫的流星,而是充满力量的战机航迹。
那可不是普通的演练,是王海大队的歼-20重型隐形战斗机编队,挂着实实在在的弹药,在咱们东海防空识别区和不请自来的“外军机”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缠斗较量。
最终的结果,用行话来说,叫成功“逼退”。
这事儿一出,尤其是在外头的军事圈子里,就像炸了锅一样。
大家伙儿都在猜测,能让中国空军摆出这么强硬、甚至喊出“空中拼刺刀”这种充满血性口号的对手,除了美军引以为傲的F-22“猛禽”,还能有谁配得上这种“待遇”?
这场看似凶险的空中对峙,表面上是一场战机的较量,但深挖下去就会明白,它更像是一个醒目的信号,标志着中国花了大力气打造的反隐身体系,如今已经真正强大起来,站到了全球领先的位置。
就连美军过去一直当作宝贝疙瘩的隐形技术,在这个体系面前,似乎也变得没那么神秘和安全了。
咱们回过头来细品一下央视画面里透露的那些关键信息点。
外军飞机在识别区边缘突然玩了个“突进”,动作快得很。
但咱们的王海大队飞行员反应更快!
从地面紧急升空,到在空中迅速组成编队、占据拦截阵位,整个过程也就几分钟功夫,简直是一气呵成,动作干净利索得让人惊叹。
这背后,不仅是飞行员个人技术过硬,更是整个战备值班体系和指挥效率的高度体现。
接下来,更刺激的来了。
双方的交锋从超视距阶段就打响了火气,谁都想在对方看不见的距离上率先发现、锁定、攻击。
但对方显然也不是吃素的,硬是顶着压力逼近了,结果演变成了更为考验技术和勇气的近距离格斗战。
画面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咱们的歼-20凭借精准的操控,几次漂亮的“抢位”机动动作,成功地占据了有利的攻击位置,最后更是死死地“咬住”了那架外军机的“尾巴”。
要知道,对于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来说,空战的核心理念就是“先敌发现、先敌开火”,谁能先看到对方并锁定发射导弹,谁就占了巨大优势。
结果这次硬是被拖进了近身搏斗的“狗斗”(Dogfight)状态。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充分证明了咱们歼-20飞行员过硬的胆识和敢打必胜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歼-20本身卓越的近距离机动能力。
虽然咱们的歼-20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还没有使用矢量推力发动机(那种可以让发动机喷口转动、大幅提升机动性的技术),但凭借优秀的高升阻比气动设计,它在转弯半径这类指标上,据说比F-22更具优势。
这意味着在“拼刺刀”式的缠斗中,它反而可能更灵活一些。
这真的颠覆了不少人对五代机只玩远程打击的刻板印象。
不过,要说真正让对手,特别是大洋彼岸的那个超级军事大国感到背后发凉的,恐怕还不是歼-20这架战机本身的近战能力,而是支撑它的那个巨大而复杂的反隐形“天网”。
这次缠斗之所以能够发生并占据主动,关键在于我们在东海上空建立的那套强大的、覆盖范围极广的综合侦察预警体系,让试图隐秘行动的对手,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暴露了行踪。
虽然央视节目讲得很含蓄,没有明确点名,但细心的军事观察者和网友们早就联想到了过去的一件“旧闻”——差不多就在2023年前后,有消息称美国空军的F-35隐形战机在东海进行活动时,就曾非常意外地被咱们的歼-20摸到了很近的距离,而当时为F-35提供空中预警支持的美军主力E-3“望楼”预警机,竟然完全“瞎了眼”,雷达上愣是没探测到歼-20的踪迹。
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据说也加速了美军加速淘汰老旧预警机(E-3就是在计划中被替代的主力之一)的决定。
想想看,为啥当时那么先进的装备会“失明”呢?
这答案的关键,就藏在中国这些年不断完善的、专为反制隐形战机而生的几套“组合拳”里。
这套组合拳,可以说是种类繁多,针对性极强。
打头阵的,是被誉为“空中照妖镜”的米波反隐身雷达。
比如咱们国家的JY-27系列这类雷达。
隐形战机设计的精巧,主要是针对常用的厘米波、毫米波雷达。
但它们在频率较低的米波段面前,却会出现一种物理现象——谐振效应(就像音叉在特定频率下振动发声一样),让它的隐形效果大打折扣。
这种雷达可以在几百公里开外(例如500公里级别的探测距离)就让如F-22、F-35这类隐形目标显出原形。
更厉害的是,现在的先进米波雷达,精度已经做到10米量级,比起过去模糊的大概方位,那可是精准太多了,几乎能达到微波雷达的水平,大大提升了锁定和引导能力。
这是一招专打设计弱点的妙招。
第二招,走的是“大力出奇迹”的路线,可以叫能量压制反隐身雷达。
代表型号像YLC-8E这种超大功率雷达。
它的思路很直接:你不是机身上涂满了吸收雷达波的涂层吗?
好,那我就用更强的能量来“暴力破解”!
不管你吸波材料能吸收多少能量,只要我发射的电磁波功率足够强大,总会有部分电磁波被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被雷达接收到。
这就像是你在一个黑洞面前,用超亮的探照灯去照,总能让黑洞的轮廓显现出来。
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简单直接,但对雷达的发射功率要求极高,需要非常强大的能源支持。
咱们的技术突破,让这种“能量流”战术成为了现实。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在实战中非常有效。
第三招就有点“悄无声息,杀人于无形”的味道了,称为无源探测雷达系统,比如JY-50这类装备。
它的运作方式可以说极其独特。
这类雷达本身甚至“不开机”——完全不需要主动发射探测用的电磁波。
它就静静地部署在那里,像一个极度敏感的信号“收听器”。
监听和分析环境中的无线电波,比如无处不在的手机通信信号、广播电视信号、卫星信号、甚至其他雷达发射的信号等等。
当一架隐身飞机飞入这片区域时,机身会不可避免地扰动这些电磁波环境,对这些背景信号产生遮蔽、反射或者扰动效应。
无源雷达就能捕捉到这种极细微的电磁环境变化,并以此精确计算出那架隐形飞机的位置、速度和航向!
用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是在“黑暗”森林中猎杀隐身“幽灵”的顶级猎手,通过环境中任何一丝风吹草动来锁定目标。
更绝妙的是,因为无源雷达自身并不主动发射信号,那些专门追踪雷达波进行打击的反辐射导弹对它是完全无效的,根本找不到目标源头!
这招可以说是把战场感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这三种手段,米波雷达找设计漏洞,能量雷达靠功率硬压,无源雷达借力使力玩环境感知。
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高度融合、数据共享、彼此补充的。
三位一体,织就了一张巨大而精密的探测“天网”。
有分析指出,这张网的存在,实际上是把美军过去几十年投入巨资建立的空中隐身技术优势,直接打了一个非常大的折扣。
以往隐形飞机带来的突防和侦察优势,在我们这个体系的覆盖范围内,被严重削弱了。
这次东海成功的拦截与驱离行动,只是这张网威力的一个直观展现。
它让隐形的对手在行动之前就必须三思,顾虑重重。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现代空战早就不是单打独斗、比拼个体性能的英雄时代了。
五代机性能再强,你一架面对一个严密的作战体系,胜算也会变得很渺茫。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好汉架不住群狼”。
这其中的战术思想精髓,在这次对抗乃至更宏观的未来空战规划中都体现得很明显。
国内顶级高校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曾利用先进的模拟对抗系统进行过推演。
推演的场景是:一架歼-20作为核心指挥节点,搭配两架具备高度自主能力的“忠诚僚机”无人机(类似于攻击-11这种先进的无人机),组成一个小型作战编队,去对抗敌方的F-22。
模拟的结果非常令人振奋:这种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模式下的胜率,据说比单打独斗高得多!
具体数字是——高达95%!
在这个模式里,无人机凭借体积小、成本低、机动性好的优势,可以无畏地承担前出侦察、探测和佯动诱敌的任务,成为感知的延伸。
一旦发现目标或吸引敌方注意力,位于后方更安全区域的歼-20就可以凭借其强大的雷达探测能力和超视距空对空导弹(比如霹雳-15),在对方防区外进行精准的远程狙杀。
这种“蜂群”协同作战方式,极大地压缩了敌方(比如F-22)高性能雷达和导弹的攻击窗口,就算你的雷达再灵敏先进,也难以同时应对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层级的无人机骚扰和主战机的致命打击。
这真正体现了“体系对抗”的威力。
我们再来看看体系背后的“性价比”。
美军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但王牌战机F-22的数量被牢牢限定在187架(生产早已停止),其天价的制造和后期维护费用(传闻每飞行一小时的成本高达数十万美元),注定了它是一件极其昂贵的消耗品,打不起大规模的、长期的消耗战。
反观中国,空军的信息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200架的歼-20列装部队,并且还在持续稳定的生产换装中。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体系构成不仅包括歼-20这样的核心节点,还包括造价和维护成本远低于大型预警机的先进中型预警机(如空警-500),以及大批量、低成本、具备高度智能化水平的攻击型无人机(“忠诚僚机”概念的核心)。
有国际防务研究机构估算,中国构建这样一套有效反隐身、具备强大威慑力的空天防御和进攻体系,其整体运行成本很可能不到美军构建类似战力所需成本的三分之一!
这种成本上的巨大优势,对于长期维持高强度空中力量存在和体系作战能力,意义太重大了。
技术迭代的速度同样令人瞩目。
细心的网友在《砺剑》节目的画面里清晰地捕捉到,执行任务的歼-20机腹弹舱呈现开放状态,里面装载的导弹轮廓清晰可见。
最受关注的就是那种主力的超视距空空导弹,普遍被认为是霹雳-15。
关于这种导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参数就是其巨大的有效射程,普遍公认的指标是超过200公里!
这个数字比美军F-22当前主要装备的AIM-120系列中距弹的主流型号(如AIM-120C7/D系列)的最大射程要远一大截,公开资料显示后者通常在150-180公里左右。
这40多公里的射程差距,在现代超视距空战中简直是致命的。
更可怕的是,歼-20装备了业界公认独步全球的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
其核心在于使用了更先进的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复合材料的T/R(接收/发射)组件技术。
这两种材料制成的组件性能(如功率、散热、效率等)远超传统的砷化镓组件。
有印度军事媒体在援引国际分析时就曾点破过:碳化硅材料的应用,使得中国先进雷达的探测能力得到了跨越式提升,有效探测距离据说可能比同类传统雷达增加数倍之多。
想想看:隐身战机最怕的就是在发起攻击前被对方提前发现和锁定。
装备了这种超级雷达的歼-20,结合射程超远的霹雳-15导弹,就具备了在F-22雷达发现它、或者在其进入有效攻击距离之前,就抢先锁定并发射导弹的能力。
这就是“先手”的巨大优势!
国外媒体甚至毫不客气地断言,面对这套组合拳,即使是像B-2“幽灵”那种以极致隐身能力著称的战略轰炸机,想溜进被这张网保护的空域,也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探测距离的增加,就等于防御空间的巨大扩展。
这场看似局部的东海对峙,实际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力量格局。
美军高层最忧虑的,恐怕不只是在这场缠斗中“被逼退”丢的面子,更深层的是这场对抗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在反隐身体系技术路线上取得的系统性突破,以及由此带来的战略层面的“碾压”态势。
这套体系不仅仅能对付现有的第五代战机(F-22/F-35),它甚至已经开始挑战六代机的概念基础。
因为无源探测这类技术,依赖的是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电磁信号进行探测,连卫星通讯信号都能利用起来。
这意味着,你未来的战机再怎么改进传统意义上的“低可探测性”(RCA/雷达反射截面积),也很难完全杜绝它对环境电磁场的扰动。
只要它动,就可能被“听”到。
这使得反隐身的战场优势被空前巩固。
事实上,这次对峙之后,最紧张的莫过于靠近咱们的邻居了。
有报道称日本方面已经紧急开始调整部署,将其原本部署在前线的、引进的F-35A战机向后进行了转移。
美国那边呢?
则再次紧急加大了推进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机(NGAD - 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计划的力度,试图用更先进的技术来挽回劣势。
然而,有战略研究者已经指出了问题的本质:中国这套融合了先进探测技术、无人系统和信息网络的体系,其适应性和成长潜力极为可怕。
它挑战的不仅是单一武器的平台优势,更有可能重新定义了未来空战的基本规则。
这场较量说明,光想着让战机飞得更快、机动性更强(纠结于发动机推力)已经不够了。
中国提出的解题思路是:谁能打造出一个更智能、更互联、反应更快、学习能力更强、成本更低的作战体系网络,谁就能在未来的空天竞争中掌握真正的制胜权。
这个体系,就像一张无形但极其坚韧的“天网”,让隐身的威胁无所遁形,为国家的领空撑起一片巨大的“安全伞”。
所以,当我们在报道中再次看到东海夜空那道划过苍穹的美丽航迹时,它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歼-20优异的性能或者单次对抗的胜利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个时代变迁的标志。
它证明了过去十几年中国在防空反隐身领域所投入的智慧和资金,已经从实验室真正走向了战场前线,化为了守护国土的坚实盾牌。
从米波雷达的“火眼金睛”,到无源探测的“顺风耳”,从“忠诚僚机”带来的智能集群战术,到让雷达性能飞跃的碳化硅“黑科技”,中国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和技术突破,最终织就了一张让最强对手的隐形利器都失去安全感的恢弘天网。
东海上方那道划破夜幕的尾焰,不仅仅是一架战机的飞行轨迹,它更像是一束投向未来的光,照亮了一种全新的制胜之道。
它无声地宣告着:未来的空战之王,不再仅仅是钢铁之翼的绝对速度和锋利,更是整个体系的智慧联结与成本优势所铸造的整体力量。
那夜空中的光芒,或许正是旧有天空霸权逻辑渐渐褪去的序幕信号。
广盛网配资-散户炒股怎么加杠杆-武汉股票配资-配资门户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